电信诈骗近年来呈高发态势,而老年人尤其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由公安部刑侦局、全国老龄办宣传部指导,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腾讯公司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中了解到,我国50岁以上网民占比以达10.4%,由于中老年在网络使用方面尚存一定短板,使得他们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传销、谣言、食品问题等各类违法犯罪的目标人群。
谨防以下几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
1、冒充“老朋友”诈骗
“你好,还记得我是谁吗?不记得了?再想想,真是贵人多忘事啊,明天我出差就到你那里了,到时你就知道我是谁了!”骗子以“猜猜我是谁”的热情糊弄人,第二天便谎称出车祸或者物品被扣,需要钱急用,施展手段直至受骗者汇钱为止。
2 、网上售药骗局
一些网上药品广告吹得神乎其神,号称包治百病,无效退款等。老人们出于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很容易选择“尝试”一下。但真的发现无效想要退款时,却已无法联系到商家。这些“药品”往往并没有相关许可,安全性缺乏保障。老人盲目在网上购药、吃药,不仅达不到包治百病的效果,反而会危及身体健康。
3 、虚假发表、评选诈骗
近年来,各种评选活动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名目,名不副实的评选组织者,在乱象丛生的评选背后,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各种圈套,是“当选者”被骗走的大量钱财。
4 、虚假中奖诈骗
利用事主投机致富的侥幸心理,借助网络、短信、电话、信件等媒介为平台发送虚假中奖信息,继而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邮资、税费为由,骗取钱财。
5 、高息理财诈骗
不法分子向老年人兜售虚假金融产品,开出比市场行情高得多的回报率,以高息诱惑老年人,对风险避而不谈。一些老人不具备理财专业知识,缺乏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很容易贪图高利息掉入骗局。
6、冒充公检法等电话诈骗
当事人接到自称是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以信用卡被透支、被冒用;涉嫌巨额诈骗;涉嫌洗黑钱等各种理由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内。一旦资金汇入,相关人员便彻底失联,这时当事人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7、相亲交友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朋友独居寂寞、求伴心切等心理特征,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刊登交友信息,诱骗老人上当,之后会以种种理由向其借钱。等老人要求对方还钱时,才发现对方早已经不知所踪,自己的钱也一去不回了。
易受骗老人的几大特点:
1. 与亲友来往不密切,生活比较孤独。
2. 迷信各类“养生”说法。
3. 社交圈仅限于同龄老人,容易人云亦云。
4. 对网络稍有了解,缺乏警惕心理,但却“自认为”对网络很熟悉。
老年人缺乏关爱是他们容易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国民信托提醒大家,一定要多关心家里的老人,即便做不到常常回家看看,也要经常抽空打打电话聊聊近况,一旦老人身边出现疑似骗局,也能够及时觉察,有效帮助老人们远离诈骗,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温馨提示:
远离网络诈骗,老年朋友该怎么做
1. 与子女多沟通交流。
2. 涉及钱的事,不要草率做决定。
3. 养生知识问医生。
4. 不贪小便宜。

金融消费者维权热线
中国银保监会:12378
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12315
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010-88689969
国民信托服务热线:400779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