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坚:信托公司最大的挑战是对风险的认知
  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实践,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企业文化可以相近或相似,甚至有渊源,但企业文化的个体是特立独行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信托业务收入和信托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上都位居行业前列。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信托行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特别是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面对风险,实现业务创新成为信托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经营报》:去年你的新书《解放土地》出版,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当前土地信托的逻辑,你为什么想到写作这样一本书?
  蒲坚:土地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信托业重视,是因为土地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瓶颈。尽管人们在全国各地已经做了很多实践,但缺少一个系统的模式或者模型。我写《解放土地》,主要还是积累实践经验,任何一个实践离开了理论的支持、指导都很难形成一种普遍意义的模式和方法。通过这些经验,希望把现实的挑战和国家制度等多重目标结合,让更多人重视这个问题。
  《中国经营报》:今年以来,信托公司都在做各种业务创新,中信信托也推出了首单土地流转信托,未来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
  蒲坚:土地信托制度,实际上是从对中国经济分析,充分地研究创造出来的。让一个集体将其土地整体地信托给信托公司,然后信托公司就向每一个农民或者每一个家庭发放一种信托凭证,这种信托凭证是带有未来收益的信托凭证。
  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信托公司以后,他可以携带着一张带有法律效应的信托凭证,自由地迁徙,所以我把这张凭证叫做“可携带的财富”。
  信托公司就成了农民和生产者之间的一个桥梁。由信托公司代表农民去监督这个生产者促使他能保证向农民支付租金,这就把土地的流转和生产结合起来了。
  在中国,要解决农民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的问题,没有金融的支持,是不可能圆满完善地去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托的对接则实现了两者的互通。
  2014年11月21日,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与黑龙江省兰西县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谷物交易所有限公司就共建中信•兰西土地信托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此次土地信托化综合改革涉及土地面积约300万亩,是国内目前面积最大的土地流转信托。
  项目以兰西县为土地信托化综合改革的试点,从土地流转信托入手,建构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引入金融、科技和市场等资源,实现土地流通的“理念性、事业性、利益性”三个层次目标,妥善维护农民利益,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粮食产业链的整合升级,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综合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要靠创新。作为一个完全市场运作的金融领域,信托业能够快速发展,创新意识必不可少,你认为信托行业的创新原动力是什么?
  蒲坚:世界上或者社会上,没有哪一个行当像金融这样,它的原材料来自于最普通的老百姓,金融跟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信托这种金融工具,它具有天然的利他性,一定是信在前,托在后,无信不成托。
当信托公司意识到内需不振,消费遇到了问题,所以就研究推出了信托消费或者叫消费信托。消费信托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当信托公司意识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推出养老信托。
  这些创新实际上都是为了在中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体现中国的特色,体现我们为老百姓服务,普惠金融这个目的。
  《中国经营报》: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今年以来,信托业频频发生兑付风险,你认为信托行业应该如何管理和处置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蒲坚:信托公司目前是作为一种金融形态存在的,当然它就有风险,因为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其实对于中信信托最大的挑战就是对风险的认知,就是你在帮助别人理财的时候,你把这个东西投到哪个地方去,你对那个地方的风险有没有认知,或者说你懂不懂这个风险。比如说,中信信托为了控制风险,设计了很多好的制度,比如我们有听证会制度,我们对风险的评价过程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过程,不是少数几个人的过程。
(中国经营报 杜丽鹃)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本网站最佳分辨率为1366×768px,建议在IE10下浏览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30号  京ICP 备09061642 国民信托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NATIONAL TRUST

×

电子邮箱地址
消保客户服务邮箱:bjkf@natrust.cn
普惠金融业务客户服务邮箱:phkf@natrust.cn
来信、来访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西滨河路18号 国民信托 客户服务部
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
调解服务热线:010-88689969
*姓名:
*手机号:
*身份证号:
*邮箱:
*投诉/反映/建议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