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谈财富管理发展:亟须打破刚性兑付
“能否实现从信用中介向财富管理中介成功转型,将决定着商业银行未来的市场地位与发展空间。”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近日表示。
在国内金融市场深刻变革的大环境下,财富管理已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由资本高占用向资本集约转变,由资产持有向资产管理转变,由利差收入向服务收入转变”的有力抓手。然而,尽管我国财富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但是其发展也面临金融市场割裂、金融创新不足、人才培养滞后等诸多严峻挑战,其中,刚性兑付已成为财富管理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如何打破刚性兑付尤需加以重视。
财富管理市场金矿待掘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和增长,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余额已从2010年的13.5万亿元跃升至2014年底的53万亿元。而与当前经济体量的匹配水平来看,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还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球数据看,发达国家的财富管理总规模增长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同步,其与GDP的比值已远远超过100%,而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对GDP的比值尚不到85%。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存款成本加大,存款新增减少,在此大环境下,机遇良多的资产管理业务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方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将从负债业务转为资产业务,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主动资管将在资产业务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应对信贷利差收窄,商业银行可通过整合资管和投行资源,借道参与股权投资,通过定向增发、并购基金、PE投资等方式,全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通过资产管理业务,商业银行可抢抓‘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境外配资机遇;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要求商业银行做好研究,如何能在旧有信贷条件不支持的前提下,提前布局、支持创业创新企业的发展。”吕家进说。
刚性兑付已成发展制约
尽管我国财富市场未来发展的空间巨大,商业银行的掘金之路也并非坦途,首要破除的就是刚性兑付的难题。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现象在我国银行理财、债券、信托等诸多金融行业细分市场已成“惯例”。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存在隐性担保预期,致使风险自担成为合同的软约束,已经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继续发展的拦路石。“促进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必须打破刚性兑付。”吕家进表示。
从现实来看,在刚性兑付背景下,收益高、质量差的项目所支持的金融产品往往发行快,财富管理机构赚取的相关费用收入高,导致质量高、收益低的项目被挤出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助长了低质量项目充斥市场,无益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破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已成为回归风险收益规律,借助市场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同时让投资者承担应有风险,也是市场对非理性投资的一种硬约束,不仅有利于释放金融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投资者风险防控意识。
与此同时,吕家进认为,刚性兑付的做法极易扭曲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引发道德风险,在保持短期稳定的同时,将造成金融效率的下降,市场不能有效进行风险的区分,造成风险累积。
另外,打破刚性兑付已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的风险无法暴露。一方面,导致资金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领域,对小微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这些高利率产品的利率就变相成为了无风险收益率。风险定价机制的扭曲,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社会平均融资成本。
破除刚性兑付需多方努力
打破刚性兑付已是财富管理市场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阻碍,但这一市场的现状并不是在朝夕间可以彻底颠覆,需要行业自身、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
从财富管理行业自身来看,强化信息披露机制是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步。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私募产品还是公募产品,财富管理行业都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完备性、充分性、及时性、透明性,让投资人能够了解投资合同的约定,准确、全面地了解各类信息,做到尽责提示,特别是其中风险提示,让合适的投资者购买合适的产品,实现风险匹配。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亟须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普及“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投资理念,使得投资者培育起风险自担意识,提升风险判断能力。
与此同时,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过程中,监管机构将发挥很大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财富管理基本遵循了信托原理开展业务,但由于目前金融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制定了不同的监管要求,从促进财富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的角度来讲,建议统一研究财富管理业务的制度规范,清晰界定具有信托本质的资产管理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吕家进表示。
同时,他认为,监管部门应提高违约风险的监管容忍度,“建议监管部门适当放松对财富管理机构兑付环节上的‘零风险’要求,不仅要注重事后控制,更要关注事前、事中控制,允许适度暴露风险,用事实违约教育投资者,用破产实例警示金融机构,让实质违约带来信用利差的重新定价,还原价格与风险关系。”
除此之外,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也同样重要。
“虽然说‘亏损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但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惨痛的。要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建立存款保险、信托保险基金,发挥损失准备金对投资者的救助功能,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建立并完善风险缓冲、化解、缓释机制,以此来降低投资者风险。让投资者具有一定的产品及项目甄别能力,理性投资。”吕家进表示。
(金融时报 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