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资金管理,商家和消费者双赢局面如何实现?
  商家打出优惠政策,让客户预付充值的逻辑无外乎两点:一是补充现金流,二是长期锁定客户。如果资金监管模式是文中这样,消费一笔入账一笔,那么商家一是不能给自己补充现金流,二是如果客户按次享受了充值优惠后申请退还剩余款项,那么商家怎么会愿意呢?——网友“平常心”
  近期,本报刊发了一系列关于预付式消费的报道,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关注。在读者留言中,有吐槽、有支招,其中不乏专业见解。不得不说,咱们《金融时报》的读者朋友们相当专业,分析问题切中要害,提出问题“直击灵魂”,首先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来自安徽的网友“平常心”,您一定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您对预付充值的逻辑分析十分到位,而且提出一个好问题——“商家一是不能给自己补充当前现金流,二是如果客户按次享受了充值优惠后申请退还剩余款项,那么商家怎么会愿意呢?”来自辽宁的网友“SevenFourTen”跟您英雄所见略同,这位朋友提出,如何解决商家通过现金流实现扩张的问题?
  上述问题切中了预付资金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商家的利益诉求如何满足。目前,部分地区尝试推行的资金监管模式虽然能够保障消费者资金安全,避免商家卷款跑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家对资金的灵活运用,可能引发商家与消费者在退款等问题上的新矛盾。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在探索管理预付资金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商家的反问——“凭什么要把我的钱交你管呢?”
  那么,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这样的实践,采用政府推动、市场支持“两手抓”的方式,力争实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局面。比如济南,近期该地“预付宝”平台上线,采用预付消费“信托式”监管模式。其中,为商家提供“互惠式”融资是一大亮点,入驻平台的商家可享多维度的融资支持。据说,该项目启动两周的时间,已入驻商户1500余户。当然,这一模式是否可行有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后续本报还会对预付式消费的资金管理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如果你们对预付式消费的资金监管问题有好的想法也欢迎分享给我们哦。
  预付式消费维权,困局重重,消费者面临着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的多重关卡。相比之下,商家的违法成本却较低。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重点回应了群众反映集中的卷款跑路、霸王条款、收款不退等问题,其中一些司法解释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最后,再跟“平常心”“SevenFourTen”等网友说声谢谢,感谢你们的评论互动。您的关切,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要彻底解决预付卡消费乱象,营造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我们还需共同努力!
(金融时报 胡萍)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本网站最佳分辨率为1366×768px,建议在IE10下浏览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30号  京ICP 备09061642 国民信托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NATIONAL TRUST

×

电子邮箱地址
消保客户服务邮箱:bjkf@natrust.cn
普惠金融业务客户服务邮箱:phkf@natrust.cn
来信、来访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西滨河路18号 国民信托 客户服务部
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
调解服务热线:010-88689969
*姓名:
*手机号:
*身份证号:
*邮箱:
*投诉/反映/建议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