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信托:在市场喧嚣中破土生长
  自2012年平安信托设立国内首单家族信托以来,目前该公司家族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超530亿元,服务客户数超3000名。从今年5月的数据来看,平安信托新增客户数和新增规模均位列行业第一。从信托行业来看,截至2024年末,家族信托余额为6435.79亿元。可见,较早布局家族信托的信托公司在行业内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应该说,伴随着居民财富积累、产业代际传承开启,家族信托在中国从初生的种子终于破土生长。然而,从零的突破到行业标准雏形,从高净值人群专属工具到进入越来越多家庭视野,它的步履始终与质疑共存:什么是信托?信托公司可信吗?家族财富锁入信托契约,是否真能避开纷争与风险?尤其是当某些司法纠纷中信托财产“击穿”发生时,疑虑更如潮水般蔓延。
  从近些年的相关案例来看,不论是某些境外家族信托被债权人“击穿”,还是近期南通某法院执行某信托基金的案件,引起众人关注或质疑的关键点是家族信托或者说是信托遭遇的信任和认知困境。
  首先是认知迷雾。对相当多潜在客户而言,“信托”二字仍较为神秘,这种隔阂非一日形成,复杂的法律设计、专属的服务流程、非刚兑的定位均构筑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当客户看不懂也感觉“控不住”受托人的操作与决策,信任自然无从扎根。其次是机构能力信任感不足。历经市场波动与转型震荡,部分风险事件拉低了外界对信托公司专业性和审慎度的评分。那么,将家族百年基业托付给一家未知风险几何的机构,疑虑不言而喻。最后且最具现实考验的痛楚在于对信托核心功能的质疑。当司法争议中偶现所谓信托架构被“击穿”,资产独立性受到撼动时,客户心底最脆弱的一环被击中——是否真正安全,但若细想一下,发此一问的人对真正的信托又是否了解?
  从众多专家的解释中可见,所谓“击穿”是指家族信托因某些因素被法院或相关机构判定为无效,或者信托的目的、财产、行为等因不合法或不合规而导致其无法有效执行或被撤销。家族信托作为一种高效的财富传承工具,在家族财富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家族信托的设立与管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否则可能面临被“击穿”的风险。
  对于当前的信托行业而言,面对默默奔涌的财富之水,行业决心已明,在新的业务分类框架下,家族信托成为各大公司坚守的关键阵地。当征途犹在,它的未来该驶向何方?
  破局之道已在路上。近些年,不断有新的监管规则出台,新监管框架既是约束,也是灯塔。尤其在三分类体系明确之后,“财富管理信托业务”的鲜明标签终使家族信托摆脱了过去业务形态混杂的阴影。该业务所在大类共涉及19个业务品种,在25个分类中占比达76%;而截至2024年末的数据显示,家族信托余额为6435.79亿元,位列财富管理信托业务之首。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无论是高净值人群还是普通家庭都期望通过资产配置和再配置来增加财产性收入,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仅仅是起点。信托公司发力家族信托,本质上还应筑起三重信任基石。第一,以透明操作换取认知共识。对信托的普及不能停留在推销产品层面,要拆解受托人义务、隔离原理、执行流程,在沟通中去伪存真、在教育中建立信任。第二,凭专业服务赢得更多尊重。信托公司不仅要恪守审慎尽责的信义义务,更需培养涵盖投资、税务、法务和跨代规划的专业团队。第三,用严格的风控体系保障核心功能——独立于委托人债务风险,也隔绝于受托人自身经营风险;建立严格的合规审查防火墙,警惕利益输送等“击穿”隐患;重大决策构建专家委员会审查机制,用集体智慧避免个体疏失。
  从更长远看,家族信托能够实现的社会价值才是终极目标。家族信托不仅是家族财富传承的工具箱,更可能成为社会转型中资本向善的载体,当部分受托财产在信托契约下用于教育资助、环境保护等长远事业,信托便在无形中为公益搭建了持久通道。着眼未来,透明流程与专业能力是信任的底线,财产独立是制度的承诺,而真正能沉淀公众信心的——是信托机构通过持续坚守与机制保障,将守护私人财富的承诺融入推动社会进步的担当。
(金融时报 胡萍)

使用条款 | 网站地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本网站最佳分辨率为1366×768px,建议在IE10下浏览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30号  京ICP 备09061642 国民信托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NATIONAL TRUST

×

电子邮箱地址
消保客户服务邮箱:bjkf@natrust.cn
普惠金融业务客户服务邮箱:phkf@natrust.cn
来信、来访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西滨河路18号 国民信托 客户服务部
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
调解服务热线:010-88689969
*姓名:
*手机号:
*身份证号:
*邮箱:
*投诉/反映/建议事项: